[中國童裝網(wǎng)] 近日,北京消委會公布了對國內市面上包括ZARA、G2000、觀奇、G-STAR等國內外知名服裝品牌休閑褲質量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有四成不合格,當中涉及甲醛、pH值超標甚至查出可致癌染料。
這一新聞讓正準備給3歲女兒挑選夏裝的廣州市民張先生開始擔憂:名牌服裝尚有如此問題,何況品牌參差的童裝?張先生的擔憂在年輕父母的群體內頗具代表性,一場對童裝質量的聲討已經(jīng)在網(wǎng)絡上鋪開。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作為童裝生產第一大省,廣東童裝抽檢合格率多年一直在低位徘徊,童裝質量安全堪憂,各種危害健康的有毒物質正通過“問題童裝”滲透進嬰幼兒幼嫩的皮膚“毒手”正伸向孩子。
歷年質檢長期徘徊在低合格率水平
廣東每年生產童裝3億多件,占全國總產量的三成多,但童裝甲醛、pH值有毒染料超標等事件屢屢見諸報端。
據(jù)廣東省質監(jiān)和工商部門公布的童裝抽檢結果統(tǒng)計:我省童裝質量5年來一直徘徊在低合格率水平,最差時僅三成多合格,最好時也有近四成不合格,5年平均合格率只有六成左右,甚至還曾多次抽檢出含過量有毒芳香胺等致癌物質。
去年6月,廣州市消委會聯(lián)合廣州市工商局公布了最新的兒童商品抽檢結果,其中童裝質量最令擔憂,質量達標率只有66.7%。
近日,隨著名牌服裝印染殘留超標問題被曝光,網(wǎng)絡上再次掀起對童裝質量安全的討論。
“童服安全要注意,甲醛超標大問題”,“純棉不等于安全,顏色艷麗可能有甲醇”等帖子逐漸傳開。
看了這些討論后,廣州市民張先生給女兒選購新衣服的計劃暫時擱淺“以前喜歡給女兒買新衣服,現(xiàn)在覺得親戚朋友家孩子穿過的二手衣服更保險”。
市場走訪童裝標識“非直接接觸皮膚”
近日,南方日報記者走訪廣州恒寶廣場、大笪地、中山八路等地多家童裝店鋪發(fā)現(xiàn),市場上的童裝標識頗為混亂,消費者難以從外觀和包裝上判斷甲醛等物質是否超標。一些雜牌廠家的產品甚至沒有標識說明,疑似“三無”產品。
《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guī)范》中規(guī)定,嬰幼兒服裝除了要注明“嬰幼兒用品”字樣外,如果生產中使用了甲醛,更應標注甲醛的含量。記者在恒寶廣場幾家童裝店隨機查看了數(shù)十款童裝,沒有一款標注甲醛的具體含量,僅有一款寫著“甲醛含量:符合國家標準”這樣籠統(tǒng)的表述。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市場上幾歲小孩穿的短袖童裝不少都標識著“非直接接觸皮膚”的安全類別,而并非按照“嬰幼兒用品”標準。有大約一半產品沒有標明任何安全技術要求類別。
記者向銷售人員詢問,他們大多對此并不了解,僅表示,“如果擔心,回去洗多幾次再穿即可”。
問診“帶毒童裝”
癥結1:偷工減料毒素殘留
問題服裝近年來比較突出的另一個問題是,原料成分含量與實測值不符。在童裝中,這種問題出現(xiàn)得更多。去年深圳消委會對深圳市場50批次兒童(含嬰幼兒)服裝比較試驗中,就發(fā)現(xiàn)有11個抽樣樣品存在這種現(xiàn)象,其中包括不少知名品牌。
服飾行業(yè)分析師廖潔容指出,棉、羊毛等原材料成本大升,有部分廠家為了節(jié)約成本,使用假冒偽劣面料,極容易造成污染物的超標或殘留。
廣州某港資服飾公司的董事長黃先生透露,低檔面料生產過程中,往往加入大量含甲醛的染色助劑和樹脂整理劑,目的是使衣服不起皺、不縮水、不褪色。服裝企業(yè)在加工過程中,沒有去除干凈,就會導致甲醛超標。
黃先生表示,一些名牌服裝其實是找其他公司代工,如果對代工企業(yè)把關不嚴,就容易出現(xiàn)名牌服裝甲醛超標的情況。
癥結2:質檢報告一檢多用
“服裝質量問題頻繁,與檢測成本偏高及企業(yè)抱有僥幸逃避心理有密切關系。例如偶氮染料檢測過程中,一個顏色的檢測費用就需要四五百元,而童裝面料中常常含有多種顏色,如果每批產品都要經(jīng)過檢測的話,成本相當高。”紅孩兒(中國)有限公司鄭先生稱,有些廠家對服裝面料質量把關不嚴、缺少檢測。
國家紡織品服裝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技術部工程師張玉蓮表示,該中心接受的委托檢測大多是大品牌大企業(yè),很多中小企業(yè)極少來檢測。據(jù)透露,有些服裝企業(yè),每年花在質量檢測上面的費用就達幾百萬元至上千萬元。
廣州某港資服飾公司的董事長黃先生透露,許多企業(yè)是客戶要求送檢才去檢驗,或者用之前其它批次的檢驗報告應付一下,而質檢部門的抽檢密度太低,往往是六一節(jié)前進行大規(guī)模突擊檢查,對出貨量如此密集的服裝行業(yè)來說,沒有太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