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安廣場的迪歐咖啡見到嚴一明的時候,很難相信眼前這個年輕人竟然是整個西藏最大的窗簾批發(fā)商,一度整個西藏90%的窗簾都是從他這里批發(fā)出去的,即使在競爭激烈的當下,他在西藏地區(qū)還擁有60%多的市場占有率。
“是的,我們引領著西藏的窗簾時尚。”之前一直拒絕媒體采訪的嚴一明在百度和google中都很難被搜索到,無疑他是個相當?shù)驼{(diào)的人。但是說到窗簾生意的時候,那股不經(jīng)意流出的豪氣,會使人相信——這的確是一個可以改變拉薩城市顏色的人。
這是一個在描寫杭商時被敘述過很多遍的勵志故事:
年輕的時候,他除了老婆孩子一無所有,然后出去打拼,遇到了貴人,抓住了一閃而逝的機遇,做大,成功。
這又是一組能令許多在外杭商感同身受的品質(zhì)濃縮:吃苦耐勞、了解市場、義無反顧、具有信譽和營銷觀念。“這個先后順序不能變。”嚴一明又強調(diào)了一遍,這個只有38歲的臨安人專心地把批發(fā)做到了極致,同時,他也在這片神圣的土地上更加堅定了屬于自己的信仰:相信自己。
1/6的生存機會
1997年,重慶火車站附近一家小飯店里,一個年輕小伙子正和媳婦坐在一張狼藉不堪的飯桌旁發(fā)呆,邊上一個老者獨自喝著酒。“車票錢不急著還,只是你真考慮好了嗎?”老者喝了兩口酒,抬頭注視著小伙子,用江浙的方言沉聲問道。
小伙子半天沒出聲,媳婦也低著頭。三個月前他們把家里東拼西湊的4000元錢全部花完了,沒有賺到一分錢,當初立志要打拼一番的豪情現(xiàn)在已經(jīng)化為令人尷尬的沉默,手里兩張重慶到杭州的回程車票也已經(jīng)快捏出水來。
“出來一次不容易,回去了,說不定這輩子就不會出來了。”老者低沉的鄉(xiāng)音一字一字地敲在小伙子的心坎上。
再一陣尷尬地沉默后……“不回去了!”小伙子猶如驚雷般的吼聲驚到了鄰座的客人。
“叫什么叫。”“聽不懂瞎叫什么!”周圍埋怨聲不絕。
看客們不會知道,那一瞬間,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看客們也不會知道,“去還是留”的故事,一直在以不同的版本發(fā)生著。
至少那一年,在和故事主角——嚴一明一起來到重慶打拼的60個老鄉(xiāng)中,這個“去留故事”至少就發(fā)生了60回,10個堅持下來了,50個回家鄉(xiāng)。“我們堅持下來的這10個人,現(xiàn)在基本都是重慶或其他地方小有名氣的‘人物’了。”嚴一明和他們每年都要聚幾次,探討行業(yè),回憶當年。
“1/6的生存機會,如果沒有那句‘不容易’的話,我不一定會留下。”至今,嚴一明仍然尊那位勸他留下的老鄉(xiāng)為他生命中的貴人。
這一聲吼之后,嚴一明在重慶堅持了三年。這三年,雖然沒有賺到大錢,但他回憶說,沒有這三年對窗簾行業(yè)的深入了解和潛心研究,就不會有進軍拉薩后的信譽和成功。
困難就是門檻 難度就是機會
事實上,去拉薩,對嚴一明來說,是一個偶然。
1999年,在紹興柯橋進貨的他偶然聽到那里的伙計和人閑聊:“西藏那邊來的人進貨量還真大,同一花色一下子就進30匹。”對于那時候普通商戶每次單一花色只拿一兩匹的行情來說,30匹的西藏進貨商無疑是一個信號。正苦于在重慶激烈競爭的嚴一明敏感地接收到了這個信號。
第二天,他就訂了去西藏的車票。
“去之前,我知道在西藏做生意肯定有一些其他地方?jīng)]有的困難,但困難是可以被克服的,關鍵是有沒有市場。”嚴一明帶著杭商特有的耐心和決心,來到了拉薩。
剛到西藏,高原反應和語言不通讓他的市場考察頗為艱難。陳舊的街道、單調(diào)的窗簾花色和當?shù)鼐用裆踔劣行┕虉?zhí)的消費習慣都讓嚴一明感到絕望。“在我之前,有很多商人到西藏來考察過,其中有不少浙商,在我之后也有。很多人離開,就和當時的我一樣,覺得這里沒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