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季大酬賓,全場2折起”,“滿100減45元,上不封頂”,“拆遷大甩賣,全場30元起”……走在大街上,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這樣充滿“刺激性”的廣告。一些消費者被這些廣告所打動,走進店里才發(fā)現(xiàn),所謂的2折起,全場卻只有寥寥幾件衣服是2折的,而且衣服無論是款式還是質(zhì)量都不盡如人意。但也有消費者因貪圖便宜,為湊“滿就減”的數(shù)字而買了一大堆衣服,回家后才發(fā)現(xiàn)很多根本用不上。
永遠不湊巧的衣服單價
“我就覺得奇怪了,為什么幾乎每件衣服的單價都剛好跟商家規(guī)定的‘滿就減’數(shù)目差一點點呢?”前段時間,看到市區(qū)一些商場打出“滿400減200”的廣告后,李小姐決定去商場給自己買一身新衣服。逛了一圈之后,李小姐挑中了幾件衣服,可是一看標價,發(fā)現(xiàn)末兩位幾乎都是九十幾,永遠都跟商場規(guī)定的“滿就減”數(shù)目差那么幾塊錢。一件襯衣395元,一條連衣裙675元,一身衣服加起來1070元,買吧,李小姐覺得不劃算,因為有270元的累積被“浪費”了,不買吧,李小姐又怕錯過了機會。李小姐于是感嘆:“這價格也定得太巧了吧!”昨天,李小姐打進本報熱線88652000,希望商報能關注一下這個問題。
其實,有此感受的不止李小姐一人。許多人為了湊商場返券或減免費用的數(shù)額,往往會購買一些“小東西”,開始以為這樣占了大便宜,回家后細細一想,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并不怎么劃算。
含義深刻的“起”字
細心的消費者會發(fā)現(xiàn),不少商家在廣告上尤其喜歡用一個“起”字。一個“起”字,體現(xiàn)了我國文字博大精深的內(nèi)涵:只要有一件衣服是2折,那就是“全場衣服2折起”;只要有一件商品是50元,那就是“全場商品50元起”。欺騙消費者了嗎?好像也沒有,因為有一個“起”字在那里。廣告上往往把“2折”和“50元”放得無限大,而一個“起”字卻委屈地縮在角落。
另外,還有一些商家為了用低折扣來吸引消費者,故意修改標價,抬高商品原價。這樣的投訴并不罕見。曾經(jīng)有消費者在某商店花180元購買了一件打3折的衣服,結果隔了幾天,在另一服裝店看到了同樣的衣服,不打折的價格也僅為175元。
面對折扣仍需三思
打折、返券、贈禮,這些似乎是商家最慣用的促銷手段;虧本、跳樓價、大拍賣,又是商家慣用的口號。但消費者也應該考慮一下,如果真如商家所說的那樣薄利甚至虧本,為什么他們?nèi)詷反瞬黄D兀?br />
面對商家的種種“誘惑”,專家建議消費者:千萬不要一看到有便宜可占就沖動,要理智地參與各種促銷活動。要考慮自己的需求,而不要一看到促銷商品就盲目購買,甚至做出超出消費能力的行為。同時,面對打折仍需貨比三家,理性消費,避免某些商家虛抬物價,給消費者設下“價格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