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銷是如何有效提高顧客的客單價的
靠提高品單價來提高客單價,僅能起一定作用,一味依靠它是非常困難也是不可行的,因為它可能導致入店顧客數(shù)和顧客購買數(shù)量的減少。所以,你還得在顧客購買的單品數(shù)上做文章。
對于一家每天顧客數(shù)千人的大型超市來說,如果每個顧客平均多購買兩個商品,就相當于超市每天又增加了上千顧客。要知道,目前超市間競爭異常激烈,每天能增加上千顧客是多么困難!
那么,如何增加顧客購買的單品數(shù)?
買送活動
我們經(jīng)常看到百貨公司的返券活動,你搞“滿四百送四百”,我就搞“滿三百送三百”,那邊馬上跟進“滿一百送一百”,底線一穿再穿。如此拉鋸的根據(jù),往往是業(yè)務部核算一下說“還有利可圖”就可以操作了。
“購物滿A就可獲得B”,其力度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客單價,一是毛利率?紤]毛利率,主要是為了決定送出B后,我們會不會還有利潤———業(yè)務部一般都會考慮這個因素。但他們很少考慮客單價的問題,否則也不會在A的數(shù)字上一降再降。
促銷活動要提高客單價,A這個數(shù)字要適當高于客單價。
如果門店的客單價平均為60元,那么就可以“單票買滿80元就贈送或低價購買某些商品”,提高交易金額。因為如果A只有50元,則幾乎人人都可以享受到這種優(yōu)惠,對客單價的促進作用不大,最多是吸引一些客流;反過來,如果略高于客單價,則正好可以刺激顧客把單價抬高到80元以上。80元,是家樂福等外資超市最常用的買贈數(shù)字。
在這種買贈活動中,贈實物與贈券是有一些差別的。如果是實物,就要定得稍微高于客單價;如果是購物券,總體思路不變,但在核算上要復雜一些,因為購物券是刺激連帶消費的,不能簡單高于客單價,就要在B的確定上與品單價錯位———因為購物券在消費時是不找零的,不足部分還要補齊現(xiàn)金,這樣才利于提高客單價。
比如,你送的B數(shù)字是200元,品單價是198元、200元左右的商品一大堆,你這次活動就沒有太大的意義,純粹讓利,除非你沒有200元左右的商品。所以買送贈券時,一旦雙方價格戰(zhàn)開打,盡量不要變動A,而是要根據(jù)商品價格狀況,在B的大小上調整,這樣才能刺激多買,提高客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