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童裝網(wǎng)】嘉賓:
江蘇丹毛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徐榮芳
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研發(fā)中心主任 張建祥
陽光集團產品開發(fā)部主任 劉麗艷
達利(中國)有限公司開發(fā)部經理 齊洪勇
南山紡織服飾有限公司意大利辦事處主任 年春橋
南山紡織服飾有限公司意大利首席面料設計師 Cleto
在中國,許多面料企業(yè)將國外設計師請進來,有的與設計師個人合作,有的與設計團隊合作。此外,也有一些實力雄厚的面料企業(yè)走出去,到國外設立海外研發(fā)中心及分公司,聘請當?shù)氐拿媪显O計師進行設計,這些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讓中國面料設計越來越國際化。
是中國吸引了他們
張倩:在我的采訪中,有越來越多的企業(yè)談到他們在產品設計時與國外設計師或者設計團隊合作,這仿佛已經成了一種趨勢。這其中肯定自有原因。
張建祥:我覺得這會越來越成為一種發(fā)展趨勢。一個原因是發(fā)達國家的紡織業(yè)受經濟、成本等因素的影響逐漸在萎縮;另一個原因是中國紡織企業(yè)自身競爭能力的提高。在國家的政策導向以及紡織企業(yè)自身的努力下,中國紡織業(yè)在世界紡織業(yè)中越來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并且讓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所爆發(fā)出來的能量。中國人民的消費能力和品牌認知度不斷提高,中國的市場潛力逐步顯現(xiàn)出來。國外設計師認識到在中國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所以他們很愿意到中國來尋求新的發(fā)展。
劉麗艷: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強大的制造業(yè)基礎,以及達到了發(fā)達國家同等水平的紡織工藝技術,能夠實現(xiàn)國外設計師的設計思想,使他們愿意到中國來。
齊洪勇:還有個成本的原因。設計和成本是息息相關的,一些發(fā)達國家紡織業(yè)的生產和創(chuàng)意設計都將向相對的低成本地區(qū)轉移。
張倩:不知道Cleto先生對這個問題有什么看法呢?
Cleto:不管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中國都會變成一個紡織產業(yè)的集中區(qū)域。不管是從長遠的合作考慮,或從職業(yè)考慮,對個人、對產業(yè)來說,與中國企業(yè)合作都應該有一個很好的發(fā)展前景。這也是我來中國的原因之一。另外我也從很多渠道了解到很多中國企業(yè)都在試圖找國外的設計師。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我肯定會選擇一些相對有信譽和知名度的企業(yè)合作,所以我來到了南山。
有效溝通使設計無國界
張倩:Cleto先生,在您與中國企業(yè)合作過程中,遇到過什么樣的困難?
Cleto: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語言問題。意大利語是個小語種,在中國會說意大利語的人不多。而且中國設計師的外語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光有個翻譯是不夠的,因為設計這種東西是無法用簡單的語言來表達的。有英語做基礎很重要,還要用設計的專業(yè)語言來溝通。這種困難要靠雙方的努力來解決,一是大家都要對英語這種國際性的語言有所了解,二是設計中的個性化的語言很微妙,要靠雙方的不斷磨合,達到感覺相通才能互相理解。
張建祥:是啊,現(xiàn)在我們魯泰很頭疼的也是缺少懂意大利語的人。我們一般都是通過做國際業(yè)務的人翻譯,跟設計師用英語溝通的。魯泰有很多懂英語和日語的人,但是意大利語和法語的專業(yè)人才很缺乏。
徐榮芳:但我覺得我們公司的設計師跟國外設計師溝通起來是沒什么問題的。我們從全國聘請了多位英語8級的人才做翻譯,溝通交流是不成問題的。為了能讓國外設計師有個好的生活環(huán)境,我們還安排他們住在離公司較近的賓館,為了讓他們吃好,還特意聘請了西餐廚師。
齊洪勇:在我與國外設計師的合作中感覺,雙方理念不同才是合作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一是投入和產出的認識誤區(qū)。達利一年銷售收入有25億元,從中拿出1.5%用做產品的設計與開發(fā),這樣算來一年有幾千萬的投入,可能別的公司不會有這么多投入。但在國外,用營業(yè)額的1.5%投入產品開發(fā)是很正常的。國內企業(yè)很多老板缺乏這方面的認識,他們就喜歡小投入、大產出。
二是很多時候國內老板只注重短期效益,沒有注重長遠發(fā)展。如果老板對某種產品感覺不好或者某一產品賣不到錢了,就換另外一種風格產品,來回搖擺。而國外設計師是不一樣的,他既然確定了一個方向,只要大家認為是對的,就會沿著這個方向走下去。
此外,還有一個成本意識的問題。國外的設計部和成本核算部是兩個部門,這也是國內企業(yè)與國外企業(yè)之間非常大的一個鴻溝。在國外,設計師是一個團隊,后面配備著一個大貨生產的團隊,生產團隊里包括著成本核算,比如價格高了,負責核算的人員就會告訴設計師修改。而國內認為成本核算是設計師的一項工作,這是對設計師織業(yè)的一個誤解。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倡導企業(yè)產業(yè)轉型升級。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不多,因為這是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和公司組織結構徹底轉變。
Cleto:除了這些,我認為合作雙方設計理念還得是在同一層次上才行,否則雙方文化的差異、對于趨勢的理解、對于顏色的感覺都不在同一層次上,會讓雙方無法溝通。
張倩:Cleto先生提出的這個設計理念在同一層次的問題,得靠中外雙方幾代設計師共同努力才能解決。意大利設計師必須了解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市場、中國人的喜好、中國人對于色彩的感覺,這樣雙方才能在一個層面對話。
他們讓中國面料更豐富
張倩:國外設計師設計經驗豐富,他們關注流行前沿的目光獨特,對色彩的敏感度高于國內設計師,這些優(yōu)勢也是我國面料企業(yè)聘請國外設計師的原因之一。
劉麗艷:歐洲的工業(yè)發(fā)展比較早,設計師的文化背景與我們不同,他們生活在一個有著悠久時尚歷史的時尚之都,他們一直在引領著世界潮流。
張建祥:國外設計師與中國設計師相比,優(yōu)勢在于具有豐富的設計經驗、深厚的時尚文化底蘊和高超的設計應用能力。因為經濟狀況和國情方面的區(qū)別,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發(fā)揮的是勞動力優(yōu)勢,我們以制造業(yè)見長,而時尚設計一直比較落后。當國外設計創(chuàng)意產業(yè)如火如荼的時候,中國的自主設計才剛剛起步,中國設計師缺的是設計經驗和靈感的駕馭以及市場運用能力。
齊洪勇:還有一個優(yōu)勢就是國外設計師的品質意識非常強,在這種意識中包含著文化和價值的導向。而我國一些設計師的功利心太強,希望通過仿版、抄襲快速見經濟效益。
徐榮芳:國外設計師的設計非常經典,他們經驗非常豐富,從他們設計的產品風格和手感上可以感覺出來,產品能夠引領世界潮流。為什么各個國家的毛紡企業(yè)或者其他紡織企業(yè)都要到意大利去學習參觀,就是這個道理。
年春橋:南山集團就在意大利有設計中心(分公司),我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在意大利。據(jù)我了解,在意大利,設計師換工作是很普遍的事情,在不同的企業(yè)工作就會獲得不同的生產、設計、管理等經驗和信息。我感覺我國的設計師更像工藝師,而國外的設計師才稱得上設計師。中國的設計師更多的是在工藝、參數(shù)、能否把產品風格做到位、怎樣做好染整風格、怎樣做好上機工藝等這些方面下功夫,更像是個匠師。外國設計師對工藝方面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他們主要關注的是對流行趨勢把握、流行色的運用、花型及配色以及協(xié)調性等方面,具有藝術家的素質。
全面融合的模式最理想
張倩:據(jù)我了解,有些企業(yè)是與國外設計師個人合作,有的企業(yè)是與國外設計團隊合作,不管怎樣的合作模式,能夠設計出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才是最終目的。
齊洪勇:第一種合作模式就是來樣加工的模式,國內生產企業(yè)與國外的設計工作室簽訂協(xié)議,由國外提供設計,國內負責生產。這種與國外設計室和設計團隊合作的模式非常普遍。
第二種就是部分參與的模式。中國企業(yè)的設計師作為助手,參與到國外設計師的設計過程中來。國外設計師提供一些理念和要求,產品核心競爭力還掌握在人家手上。
第三種就是我們理想的全面融合的模式。以達利作為例子,我們是以面料設計為主,還有自己配備的生產工廠,我們把國外設計師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融合起來,然后產生具有屬于達利核心競爭力的東西,這就是全面融合,這才是最理想的模式。我認為,紡織產業(yè)以后必定會向兩端發(fā)展,一端是設計,一端是原材料。中間加工是永遠不會賺錢的。中國在幾年或十幾年之后,加工這部分就可能轉到印度、越南等有著低成本的國家了。如果企業(yè)還不盡快轉型,經過這次經濟危機之后就會被淘汰。
張建祥:與魯泰合作的是一個以意大利著名設計師為首的設計團隊,他和他的設計團隊會根據(jù)我們的要求,結合國際流行趨勢進行自主設計,每年分春夏、秋冬兩個季節(jié)給我們提供4000多個不同組織的新產品。這也就是齊經理提到的第二種合作模式。
劉麗艷:陽光目前與兩位意大利設計師合作著。最近幾年,雙方合作也在摸索中,我們請的設計師有的適合,有的也是不適合。得經過接觸,相互了解才能知道是否滿足我們的需要。
年春橋:南山集團是與一個意大利的設計團隊合作的。主銷歐洲市場的面料是由Cleto先生總負責,請Cleto先生來講講他的工作。
Cleto:我主要是負責南山集團一個Filarte(意大利語“紡織藝術品”的意思)品牌的產品設計,每季的流行趨勢、設計定位、設計理念、產品風格的確立和整個方案都是由我來實施的。而用于內銷的南山品牌面料,我負責整體的企劃方案的操作,但是具體實施是由南山的中國設計師來操作的。
徐榮芳:丹毛的國外設計師是按季度合作,在每季的關鍵時刻來工廠輔導,給我們指出哪些是國際上受歡迎的產品。但是我認為我們不能光靠外國設計師,我們也要培養(yǎng)自己的團隊,讓中國面料設計師國際化。
張倩:與國外設計師合作給我國企業(yè)和面料設計師都帶來了不同的益處。有些企業(yè)還將觸角伸至國外,在歐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