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童裝網

經銷商戰(zhàn)略轉移的四個關鍵

  【中國童裝網】企業(yè)在創(chuàng)立之初,人手較少,往往是老總一人牽頭兒,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當企業(yè)逐漸成長,人手增多,老總管理幅度增大,加之缺乏正規(guī)的日常事務型管理流程,老總心余力拙,整個組織陷入無效管理的困頓之中。這就是常見的“小企業(yè)成長的危機”。
  沒有戰(zhàn)略規(guī)劃,自己發(fā)展到哪里都不清楚,而且總覺得企業(yè)規(guī)模不足夠大,對它進行改革沒必要。于是企業(yè)不知不覺陷入 “成長的危機”中,市場競爭力逐漸喪失,終究會成為市場競爭的犧牲品。
  從重銷量到重發(fā)展
  在經銷商的經營實踐中,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總是將“盡可能擴大銷量”作為日常經營的指導方針,究其根源,是被廠家慣用的“銷量指標”所誤導,廠家想方設法刺激經銷商擴大銷量,于是經銷商潛意識將“擴大銷量”作為經營戰(zhàn)略和使命,不惜一切代價對市場進行掠奪性的開發(fā),他們更多的是考慮戰(zhàn)術,而不是戰(zhàn)略。
  這種以銷量為導向的經營思路使經銷商在產品組合上以知名度高、價格敏感的品牌產品來吸引客流,帶動利潤空間較大的非品牌產品銷量,這也是目前多數經銷商采用的經營模式。為了吸引更多的客戶,經銷商不由自主地拿品牌產品打起價格戰(zhàn),結果導致品牌產品的加速消亡。有的經銷商認為,只要把“現實”的利益賺到手了,即使這個品牌做死了,還可以另行代理其他品牌,再撈一把,這種思路直接造成經銷商總是在不斷地調整產品組合。但是研究表明,開發(fā)一個新客戶的成本通常是維護一個老客戶的5~8倍,調整意味著傷元氣,如此反反復復,當然無法賺取利潤,又何言發(fā)展?
  銷量指標“一葉障目”,經銷商將“銷量”(或廠家短期的返利)取代了“發(fā)展”,本末倒置,在戰(zhàn)略上的錯位使經銷商成為井底之蛙,也是長期以來經銷商不能找到變革出路的首要原因。
  作為經銷商,要明確企業(yè)的發(fā)展方向,制定企業(yè)的發(fā)展步驟。必須明確一點,銷量只是企業(yè)發(fā)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要把工作重心從單純地提高銷量轉移到企業(yè)發(fā)展的整體布局上,一切以企業(yè)發(fā)展為中心,而不是以銷量為中心。
  從做生意到做企業(yè)
  市場形勢,瞬息萬變,風險與機會并存。要把握機會,就要挑戰(zhàn)風險,而經銷商往往是風險回避者,縱然機會有千千萬,也是流失在不經意間。原因有三點:
  其一,經銷商大多規(guī)模較小,資金實力不足,承受風險能力不足。面對變革,往往要破釜沉舟,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因為失敗意味著全軍覆沒。
  其二,經銷商因其經營管理水平的限制,對于未來風險的預測與防范缺乏有效的措施與方法,常常對風險項目“敬而遠之”。在經營中,大多數經銷商持“得過且過”的保守態(tài)度。
  其三,從渠道整體來看,廠家希望經銷商成為自己的職業(yè)經理人,成為廠家政策執(zhí)行的工具,不希望經銷商有過于跳躍性的思想。
  再者,許多傳統(tǒng)的經銷商從事代理經營有十余年,從中積累了大量的實戰(zhàn)經驗,然而許多經銷商把經驗當知識、當策略。我們知道,經驗往往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的成功方法,絕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在新的環(huán)境中把過去的經驗當作方法和技術,無異于刻舟求劍。而經銷商往往不太愿意接受這個現實。
  從組織生命周期來看,經銷商自身大多還處于創(chuàng)業(yè)階段,要求經銷商具有企業(yè)家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需要保持創(chuàng)新性與靈活性,需要在一個個關鍵的時候做出明智、果敢的決策,敢為人先,先發(fā)制人,把握住機會,這需要“當家人”有超常的“膽商”。
  從擴網絡到管渠道
  當前,大多經銷商的渠道模式,依然保留發(fā)家時形成的渠道結構。在那個年代,大眾化營銷占主流,經銷商信奉“客戶數量與銷量成正比”的理念,極力拓展渠道規(guī)模,追求數量更甚于質量。
  在渠道重心出現下沉之后,經銷商不堪忍受其銷售規(guī)模下降的壓力,從而走上了多品牌經營之路,開始大量地代理各種品牌,寄希望“東方不亮西方亮”。雖然各種單品的銷量在下降,但是代理品牌較多,也可彌補下降的銷量缺口。從本心來講,廠家希望商家能夠把市場做得更精細從而獲得業(yè)績成長的空間,而經銷商卻依舊進入不了精細化營銷的狀態(tài),反倒陷入另一種粗放經營狀態(tài)之中。
  并且,經銷商常常不忍心剝離一些質量差的渠道,認為有總比沒有強,使渠道不能適應細分營銷的需要,渠道的運營效率與效益不高。而在市場日趨成熟的情況下,差異化經營理念大行其道,市場細分對渠道也提出要細分的要求,也就是說,不同的產品,不同的營銷方式都需要特定的渠道支撐。比如,兩種相關性差的品牌,其渠道構成的重疊性很低,在這樣的情況下,物流服務的對象多,少批量、多頻次的物流配送導致成本攀升,配送無法及時完成。應該說,經營戰(zhàn)線拉得過長,分散了經銷商的精力,這是經銷商難以將渠道管理推向集約化高度的一道坎兒。
  要構造有競爭力的渠道體系,必須去粗存精,渠道也要新陳代謝。商家要重視網絡的質量,而非數量,特別要增加網絡的服務功能。我們要將渠道客戶按照邊際效率、生命周期等維度排序,剝離一部分既不能有效帶來回報,也難以適應環(huán)境的部分渠道,在加強渠道整體服務能力的同時,提高渠道體系經營與運作效率。
  與此同時,尤其要重視和規(guī)范客戶管理,比如建立客戶檔案,真正細致地關心客戶的需求。可將現有客戶按通路中角色的不同進行分類,如分為批發(fā)、KA及商場、零售點以及特殊通路,然后在電腦里建檔,并派專人維護和開發(fā)各通路,定期盤點客戶,優(yōu)存劣汰。再根據被開發(fā)與否、客戶級別、客戶關系等標志將它們進行分類,加以分析,這樣對市場有更細致、更全面地了解與掌控,以建立專業(yè)客情,將渠道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從無決策到控市場
  廠家通常認為,經銷商是因為抓住了某個特定時期的市場環(huán)境和經濟政策而發(fā)家的,雖然大多經銷商都有十多年的實戰(zhàn)經驗,但在營銷與管理從粗放向集約化轉型的關頭,經銷商因為缺乏現代管理營銷知識而被市場甩在后面,廠家以此為由自封為“攝政王”,還把經銷商擱在一邊,大談“道不同不相為謀”。
  許多廠家開始向經銷商派出協銷支援,甚至逐步取代經銷商,經銷商的決策權幾乎喪失殆盡,這已經是當前渠道管理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廠家剝奪了經銷商的決策權,甚至認為讓經銷商行使執(zhí)行的權力也是考慮利用經銷商資金與物流能力的需要,經銷商不能自我歷練,反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廠商之間在這種極不協調的狀態(tài)中合作,經銷商成了傀儡,自然難以主導自己的經營,更談不上規(guī)劃持續(xù)發(fā)展的計劃。在這種環(huán)境下,經銷商應該先獲得與廠家協調的基礎,而后謀求自我發(fā)展的長遠之計。
  首先,豐富理論知識,開闊思路,加強自身經營能力,這是取得對廠家話語權的唯一辦法。廠商如果能平等對話,則更容易協調一致,發(fā)揮渠道體系的協同效應,反過來也有助于促進經銷商的發(fā)展。經銷商應該積極“借勢”和“造勢”,提高自身在廠家面前的地位。
  其次,要完善營銷體系,實現中間商與廠家在管理、營銷、財務和物流等方面的縱向協調。處在“小企業(yè)成長危機”中的經銷商,最缺乏的就是科學的管理、現代的營銷和正規(guī)的財務。而職能的完善與統(tǒng)一是提升經銷商執(zhí)行力的重要前提。
  比如在系統(tǒng)上下推行標準化的財務流程和數據收集、處理流程,這樣可大大提高會計信息與市場信息的收集與處理,更有利于公司高層了解市場一線的實際情況,提高決策的效率與準確性。還要建立標準化的流程,進行目標的分解,因為計劃的執(zhí)行往往是層層理解偏差,使得市場方案層層變形,直接導致執(zhí)行力不足。對大多數經銷商而言,增加推廣職能是當務之急,從消費者入手,掌握廣告、促銷等現代營銷手段,培養(yǎng)與引導消費者習慣,主動關注消費者,往往比廠家后援部隊的作戰(zhàn)效果好。
  在完善營銷體系的基礎上,經銷商要學會獨立或能夠組織各方資源完成產品的市場調研、新品上市推廣等一系列工作,經銷商要發(fā)揮自己對當地環(huán)境充分了解的信息優(yōu)勢,結合當地的特殊環(huán)境,抓住本土所特有的優(yōu)勢,比如人脈關系等,擬定切實可行的廠商雙贏拓展計劃。
相關文章
NewsInfo_Three();
NewsInfo_One();
NewsInfo_Two();
姓名: (*必填) 
電話: (*必填) 
地區(qū):
地址: (*必填)
內容: (*必填)
   允許推薦給同類客戶
 
  • DIZAI童裝:多彩夏日 繽紛穿搭
  • 卓維樂 呵護至上
  • 水孩兒 品牌決定財富
  • MUUZI 潮童惹人愛
  • 四季熊 助力兒童無負擔成長
  • 杰米蘭帝 溫暖過早春
  • 童話故事放飛童年夢
  • 迪迪 不一樣溫柔
    中國童裝網新浪微博
    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中國童裝網二維碼

    關于我們 | 點石新聞 | 版權聲明 | 客服中心 | 訂閱雜志 | 點石理念 | 服務項目 | 誠聘英才 | 組織架構  | 友情鏈接 | RSS 訂閱 | 網站地圖

    閩ICP備05007030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閩B2-20110003  企業(yè)注冊號:3505812301341  

    Copyright©2005-2014        中國童裝網 51Kid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service@51kids.com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  品牌推廣,招商咨詢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  資訊發(fā)布,新聞投稿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  展會合作,友情鏈接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  客戶服務,資料修改  

    Slide({"scrollWidth":300}); window._bd_share_config={"common":{"bdSnsKey":{},"bdText":"","bdMini":"1","bdMiniList":false,"bdPic":"","bdStyle":"0","bdSize":"16"},"share":{}};with(document)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api/js/share.js?v=89860593.js?cdnversion='+~(-new Date()/36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