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返“積重”在于難,不是不能“返”,這個“難”在什么時候有可能被破,筆者認為在九月要高度關注四方面動態(tài)變化。
一、要關注如果低價收購棉農惜售時市場動向,F(xiàn)在山西、陜西小范圍低等級新籽棉收購價2.80元/斤,而我們在江蘇大豐及安徽等地產棉區(qū)了解到,棉農普遍認為此價格太低,棉農們都期望價格3.20元/斤以上,否則持棉觀望一下市場。近幾年農產品收購證明糧農棉農是不做虧本生意,而且短期一定會以成本為基點向收益最大化去努力。棉農雖不能長期不售,但短期相持完全有能力可以做到。棉農即有部分自有資金又有政府在信貸上支持,相持2-3個月一般沒有問題。而紡企目前庫存普遍很低,市場上實際可供總量也己很少。6月棉花信息網調查統(tǒng)計截至6月30日商業(yè)庫存只有135萬噸,7月棉花信息網統(tǒng)計工業(yè)庫存只有114萬噸,紡企平均棉花庫存35.63天。而我們在相關棉紡企業(yè)看到情況是很多企業(yè)棉花庫存只有10天左右,幾乎都是有訂單再購棉,絕大多數(shù)紡企依然在低價位繼續(xù)采用隨用隨買策略或者說己成為一種習慣。那么在新棉收購時一旦遇到棉農惜售,棉市短期內將發(fā)生沖突變化。
二、今年棉企很可能仍然出現(xiàn)限量順價銷售以推棉價。以往幾年政府和農發(fā)行大力提倡和要求棉企在收購新棉時抓緊時機加快順價銷售,但近幾年都不是做得很好。原因是到九月棉企不僅沒有還貸壓力,而且己經獲得一定數(shù)量貸款,有了博奕市場資本。那么今年在全球棉花總量下降和中國總產也同時下降背景下棉企為獲得一定收益也會想方設法利用各種市場信息去推一推棉價。如2005年9月初三級新棉從約13500元/噸到12月上漲至14500元/噸以上,此波行情到2006年2月才開始回調。2006年9月1日三級新棉價格約13300元/噸,到9月20日上漲至13800元/噸,至后回調,雖然時間很短但也是一波行情。2007年9月初三級新棉約12500元/噸后來也漲到13800元/噸,到11月中旬才開始回調。近幾年新棉上市都有大小不同上漲行情出現(xiàn),每年新棉上市多空因素各有其理,但往往在新棉上市之初各種利多利空因素還沒有在市場上充分體現(xiàn)出來,一開始決定市場走向的主要因素往往是資金,而新棉上市之初資金的主動權偏向棉企為多。所以近幾年新棉上市總歸會有一波行情。今年估計也如此。
三、在新棉上市期間國儲會不會收購十分值得關注。因為今年中國夏糧收割期間市場供應充足,國家考慮到種糧成本提高和糧食今后需求及市場基本穩(wěn)定,還是提高收購價并大量收購。棉花去年國家拋售30萬噸國庫棉,而且全球棉花有下降趨勢,從棉花消費大趨勢來看,隨著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棉花需求總趨勢還是增長。今年時至8月中旬市場棉花表面看供應充足,而實際是總量不多購買力虛弱,8月底至9月國家收儲棉花在時間選擇上對各方及市場來說都非常有利,我們雖然不能準確預測國家收儲價格和數(shù)量,但如果國家在這個時期開始收儲等于基本確定了今年棉價底部。業(yè)內有的認為國家收儲會不會象白糖那樣越收越跌,棉花與白糖在大的基本面上完全不同,白糖07/08年度總產達1484萬噸,上年結轉40萬噸,進口60萬噸,總量達1584萬噸,而年消費為1350萬噸,過剩高達200多萬噸,且08/09年度預測又是豐收增產,白糖只有一年保存期,一年內國儲要拋售輪庫。而棉花總量在下降消費增長仍是主流,且棉花能保存3-4年仍可使用。所以國家收儲棉花不會出現(xiàn)越收越跌,只會將棉市企穩(wěn),有了“穩(wěn)”就有向上調整可能。
四、近期的人民幣匯率變化及出口退稅上調對紡織品出口推動作用也要引起關注。8月1日單有一項出口退稅上調2%對出口推動力不大,現(xiàn)在出現(xiàn)美元強勢回升人民幣匯率企穩(wěn)回調,再配合出口退稅上調,這樣的合力變化,對紡織品出口推動力就大大增強。7月17日至8月15日美元對歐元匯率上調7.5%,7月16日至8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回調0.5%,美元有繼續(xù)走強趨勢,對人民幣匯率企穩(wěn)回調也會起到一定作用,對后期紡織品出口帶來利好。匯率上這一變化值得關注。也會影響新棉動向。上述四方面因素在新棉上市之際有可能對棉市產生影響的一個最主要前提是此時美棉價格仍會高于國產棉,而其他可進口補充的棉花甚少,所以在外有高價內有欲望情形下,這四方面動因雖不能短期內改變棉市,但完全有很大可能產生出一波行情。